2023年,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,区委、区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,经济总体保持稳定。
一、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
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2023年,全区地区生产总值18亿元,按不变价格计算,同比增长0.1%,低于上年同期(3.7%)3.6个百分点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(2.6)2.5个百分点,低于全市平均水平(3.7)3.6个百分点,位居全市第10位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增加值6.1亿元,同比增长0.9%,对全区GDP的贡献率473.2%,拉动全区GDP正向增长0.3个百分点;第二产业增加值3.4亿元,下降11.3%,对全区GDP的贡献率-3842.2%,负向拉动GDP增长2.5个百分点;第三产业增加值8.5亿元,增长5.1%,对全区GDP的贡献率3469%,拉动GDP增长2.2个百分点。从结构看,三次结构由2022年的35.5:20.4:44.1调整为34.1:18.9:47。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.4个百分点,第二产业比重下降1.5个百分点,第三产业比重提高2.9个百分点。
(一)农林牧渔业产值下滑、畜牧业影响作用明显
2023年,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.9亿元,同比增长0.2%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(2.6%)2.4个百分点,低于全市平均水平(4.9%)4.7个百分点,位居全市第10位。分行业看,种植业产值5.3亿元,同比增长8.2%,种植业产值占比最高、拉动力最强,占比达到48.2%,正向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5.2个百分点;林业产值1.8亿元,增长7.8%。正向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.6个百分点;畜牧业产值3.1亿元,下降6%。负向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8.4个百分点;渔业产值0.7亿元,增长6.2%。正向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.8个百分点;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0.1亿元,增长7%。正向拉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0.1个百分点。
(二)规上工业成“W”型走势,三大门类全部下降
2023年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.1%,增速比上年同期(18.4%)回落36.5个百分点,比1-11月上升1.2个百分点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(-3.3)9.8个百分点,低于全市平均水平(-1.5%)11.6个百分点,位居全市第9位,位次与上月持平。三大门类生产全部下降。制造业增加值下降70%,占规上工业增值比重5.5%,负向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.2个百分点;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3.4%,占规上工业增值比重94.5%,负向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.9个百分点。从产值看,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.5亿元,下降10.9%。其中:华能伊春热电有限公司总产值14.5亿元,下降4.5%,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93.3%,负向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3.9个百分点;黑龙江北货郎森林食品有限公司总产值0.4亿元,增长3.5%,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2.3%,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0.1个百分点;伊春药业有限公司总产值0.3亿元,增长6.0%,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.9%,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0.1个百分点;伊春市特瑞森林食品有限公司总产值0.2亿元,增长4.8%,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.4%,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0.1个百分点;伊春黑尊科技有限公司总产值0.2亿元,下降47.2%,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%,负向拉动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0.8个百分点。
(三)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收窄
2023年,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0.2%,增速低于全省(-14.8%)55.4个百分点,低于全市(-25.8%)44.4个百分点,位居全市第10位。增速比一季度(10.4%)低80.6个百分点,比上半年(-55.1%)低15.1个百分点,比前三季度(-69.6%)0.6个百分点。分领域看,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.5%;制造业投资下降30.5%;基础设施投资下降38.5%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00%,占全区投资的0%;第二产业投资下降55.9%,占全区投资比重40.5%;第三产业投资下降70.8%,占全区投资比重59.5%。在投资总额中,民间投资占比35.9%,工业投资占比40.5%,技改投资占5.4%。
(四)消费市场持续回落
2023年,全区社零额5.1亿元,同比增长6.7%,增速比上年同期(-2.9%)上升9.6个百分点,比前三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(8.1%)1.4个百分点,低于全市平均水平(7.3%)0.6个百分点,位居全市第10位。从区域发展看,城镇社零额4.9亿元,占全区社零额的96.1%,同比增长6.8%;乡村社零额0.2亿元,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.9%,增长6.1%。2023年,限额以上社零额2.3亿元,同比下降23.1%,比1-11月(-24.1%)上升1个百分点。汽车、石油类商品合计占限上社零额的比重39.9%,负向拉动限上社零额增长8.7个百分点。其中:汽车类零售额下降12.3%,负向拉动限上社零额增长4.9个百分点;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42.9%,负向拉动限上社零额增长3.8个百分点。生活类商品如饮料类、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438.1%和24.3%,分别拉动线上零售额增速10.7和4个百分点。2023年,在新入库企业伊春远方白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带动下,全区限上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0.2亿元,占限上零售额比重为11.4%。正向拉动限上社零额11.8个百分点。从分行业销售情况看,批发业累计销售额1.1亿元,同比增长1.1%;零售业累计销售额4.6亿元,增长8.5%;住宿业累计销售额0.3亿元,增长12.6%;餐饮业累计销售额1.2亿元,增长8.8%。
(五)财政金融高位运行,内资外贸持续下滑
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936万元,同比增长62%,其中:税收收入实现9139万元,增长143%,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91.9%;非税收入实现797万元,同比下降66%。非税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.1%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1.5%;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0.8%;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9%。
全区实际利用内资额1.74亿元,同比下降53.7%;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59万元,下降13.1%。
(六)市场主体相对稳定
2023年,全区各类市场主体5512户,同比增长5.2%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701户,下降9.4%。其中,新登记企业170户,同比增长18.8%;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28户,下降18.9%;农民专业合作社3户,同比持平。注销(含吊销)各类主体472户,增长10%。
三、存在问题
(一)畜牧业影响全区农林牧渔业发展
一是受丰博集团生猪清栏影响,全区生猪出栏呈现断崖式下降,全年生猪出栏4.4万头,同比下降63.6%。二是居高不下的饲料价格叠加低位的生猪价格,生猪养殖一直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,连续的亏损使养殖户对生猪市场看涨信心不足,存在部分养殖户为减少损失,限制能繁母猪受孕,导致补栏缓慢。
(二)工业行业发展步调不一
工业增长难以形成向上合力。全区规上工业以热电联产企业为主,且行业分布较为分散,加上本地企业与市外龙头企业的关联性薄弱,导致本区内主导制造业企业定位不明确,缺乏聚合、创新、孵化、示范、扩散等效应,不具备现代工业园区集研发、生产、销售于一体的新型组织系统。
(三)固定资产方面
今年以来,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自一季度后逐月回落,一、二、三产业投资增速逐步下滑,主要原因受丰博集团项目停工,房地产、养老院、供热改造等大项目结转投资较少,拉动力减弱。
(四)重点商贸企业转变经营模式,下拉作用明显
国药器械伊春有限公司、伊春市盛维民用爆炸物经销有限公司经营模式由零售转为批发,零售额分别同比下降90.7%、85.6%,分别下拉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3.1、7.8个百分点。
三、几点建议
(一)建强农业产业化
要正视问题,找准差距,着力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。要牢固树立科学规范、严谨细致的工作理念,统筹抓好畜牧、林业、渔业,加大一产增加值、一产固投、粮食生产、特色产业发展等各项工作力度。要积极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,大力发展林下经济,对木耳、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加大引导力度,动员农民特色种植积极性,稳步扩大种植规模,促进种植业多元化发展。要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,针对小散户出台相关激励政策,做好稳产保供。要以工业化思维、市场化机制、项目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,强力推动设施农业发展,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。促进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,持续助力乡村振兴。
(二)增强工业发展后劲
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跟踪培育,落实一系列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,抓大不放小。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帮扶重大工业项目、重点企业机制,深入开展“暖企”服务,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。认真做好重点企业帮扶服务工作,以企业稳产达产保住经济增长存量。
(三)抓牢投资和消费
深入谋划实施系列强保障促消费活动,充分挖掘城乡消费潜力。积极搭建消费载体,支持“地摊经济”、“小店经济”发展,合理设定无固定经营场所摊贩管理模式;加快培育繁荣夜间消费市场,促进文旅复苏带动住宿、餐饮、购物全面复苏,激发居民消费潜力,推动市场繁荣。
(四)齐抓共管推进
加快基础指标中“空白”指标行业企业的培育纳统,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。利用好全国第五次经济普查契机,合力推进企业升限纳统,助力企业“小长大”纳统。强化发改、工信、住建、商务、文旅、市监、税务等部门联动,每月更新管理并做好纳规升规工作,解决存量不足,出数乏力的困局,为经济增长形成新的增量。